【学院历史】水产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5年创建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的渔捞科、养殖科,1997年湛江水产学院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实行实质性合并,水产学院成为湛江海洋大学首批二级学院之一。学院下设水产养殖系、海洋渔业系、海洋生物系和水生动物医学系4个教学系,以及水产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中心、东海岛海洋生物研究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4个教学辅助单位。
【学科专业】水产学科是广东省高峰学科和“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具有水产博士学位点及农业硕士(渔业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点,2023年获批水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水产为主要依托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院拥有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和生物科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水产养殖学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水生动物医学和生物科学专业在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新增学士学位专业审核评估中获评优秀。
【科研平台】学院共拥有29个国家、省(部)、市(厅)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基地),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广东省农业创新中心3个及农业部实验室2个等。实验室总面积20000m2,仪器总值10200余万元。
【师资队伍】现有在职专任教师96人,具有博士学位89人,正高职称41人、副高职称34人;博士生导师36人、硕士生导师7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广东省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等省级及以上人才(荣誉)33人次。建有13个特色鲜明的省级科研、教学团队。入选全球渔业学高产作者2人,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5人,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4人。
【人才培养】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及研究生示范课程等课程20多门。近5年,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优秀教学案例等省级及以上奖项10余项。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铜奖及各类省部级及以上专业技能(创新创业)奖项100余项。获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1%以上。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IE收录300余篇,留学生在国际权威期刊Reviews in Aquaculture发表多篇高水平综述。现有在校学生2235人,其中本科生1687人、博士研究生49人、留学博士生11人、硕士研究生482人、留学硕士研究生6人。
【科学创新】近5年,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55项,到账总经费16738万元;发表论文1088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694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0部;授权专利102件(不含软著),获科研奖励32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5项。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和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获批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对虾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名贵鱼类的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鱼类病害防治、安全优质高效饲料、珍珠贝养殖及育珠、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合作交流】学院实施对外合作战略,加强全方位的合作与良性互动,促进协同创新,实现学科又好又快发展。近3年,学院主办、承办国内外高水平会议、比赛10余场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管开展讲座、报告50余场次。先后与中国水产总公司、通威股份公司、海大集团、恒兴集团等100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与东卡罗莱纳大学(美国)、奥本大学(美国)、迪肯大学(澳大利亚)等20余所国(境)外高校及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40余所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学术交流与协同育人机制。如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ECU)签订3+2学生联合培养协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签署“基于学分减免的本科双学士校合作项目”协议等。近5年共派出研究生19名、本科生14名赴东卡罗莱纳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等(国)境外院校交流学习。
【社会服务】近5年,获批省级驻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4个、市级3个,获评广东省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1人。完成2.75万户养殖主体现场普查与养殖信息上报,科技人员(含学生)下乡1000多人次,线上线下培训200多场次,走访养殖场(企业)400多个(次),国内外参训人员15万余人。学院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事迹在人民日报海外网、南方+广东教育等媒体头条报道,获广东省海洋强省建设表现突出单位称号。
(2023年11月11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