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称/职位: 副教授/海洋渔业系主任
研究方向: 海洋渔业种群动态、渔业资源评估
实验室(办公)位置: 兴海楼518
联系电话: 0759-2396070
Email: lizhl@gdou.edu.cn
2008.09—2011.07: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培,博士研究生,海洋生态学
2005.09—2008.06: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渔业资源
2001.09—2005.07:安徽师范大学,大学本科,生物科学
2011.07—2019.07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讲师
2019.07—2019.12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讲师、海洋渔业系副主任
2019.12—至今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海洋渔业系主任
(其中,2017年4月—2018年4月,美国缅因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水产学会水产捕捞分会委员
(1)南海深海渔业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农业部,2017.11(排名第6)。
(2)南海深海渔业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2017.02(排名第6)。
(3)第九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广东省教育厅,2020.03(排名第10)。
(4)广东省第四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工科组),优秀奖,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教育厅,2018.11。
主要从事海洋渔业资源种群动态、渔业资源评估、滨海工业冷源生物安全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针对我国近海渔业数据不足、传统评估模型适用受限的难题,围绕南海北部经济种类产量和时空分布开展产量和时空分布数据采集,聚焦数据驱动的渔业资源种群动态解析,通过渔港分层抽样调查积累长时间大范围多种类的生产数据,发展了基于Schaefer、Fox等经典剩余产量模型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评估方法,并结合CPUE标准化技术,提出“分类调控”与“妥协决策”策略,构建多模型融合的资源评估框架,提升了总允许捕获量(TAC)估算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为南海渔业配额管理试点提供技术支撑。
本科生:《鱼类行为学》、《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等
研究生:《渔业资源评估》、《渔业管理基础》
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课题等30余项。代表性的课题主要有:
(1)渔获物智能识别技术典型水域渔获量精准统计方法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024.12—2027.11,主持;
(2)广西近岸牧养互动型海洋牧场模式开发及藻类、鱼类、贝类增殖效果评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022.11—2026.12,主持;
(3)广西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和“三场一通道”调查,广西渔业资源养护公益性任务,2022.07—2025.12,主持;
(4)2023-2025年某电厂冷源致灾物分析和技术咨询服务,大型企业委托项目,2023.01—2025.12,主持;
(5)某电厂冷源致灾物分析和技术咨询服务,大型企业委托项目,2020.03—2022.12,主持;
(6)宝岛区域春秋季渔业资源与渔业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大型企业委托项目,2024.09—2025.12,主持。
(1)Bo Feng, Zhonglu Li(通讯作者), Huosheng Lu, Yunrong Yan, Gang Hou. Estimating the total allowable catch and management of Threadfin porgy (Evynnis cardinalis) fisheri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sampling surveys conducted at fishing ports.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2024, 9: 273-279;
(2)Hui Zhao, Yuting Feng, Changming Dong, Zhonglu Li(通讯作者).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Decapterus maruadsi in spring and autumn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 2021, 45: 101811;
(3)Ye-Hui Wang, Jian-Nan Duan, Hui-Lai Shi, Jia-Xin Guo, Xiao-Yan Wang, Tian-Xiang Gao, Hong-Ling Ping, Zhong-Lu Li(通讯作者).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small fish in Xixuan Island coastal waters of Zhoushan using DNA barcoding.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019: 1–10;
(4)梁耀威,李忠炉(通讯作者), 冯波.站位设计对北部湾产卵场海域渔业资源密度评估的影响.水产学报. 2025,https://link.cnki.net/urlid/31.1283.S.20251011.1256.002.
(5)梁耀威,冯波,李忠炉(通讯作者),等.基于蓝圆鲹CPUE的捕捞信息船样本量优化.渔业科学进展, 2025, 46(5): 210-222.
(6)胡迪文, 刘涛, 李忠炉(通讯作者). 国家级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现状及管理对策分析.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5, 42(1): 141-155.
(7)李美霖, 陈月泽, 林弘, 许婷钰, 李忠炉(通讯作者). 北部湾东北部海域鱼类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5(3): 28-36.
(9)梁耀威,冯波,李美霖,孙钰,李忠炉(通讯作者).基于多源渔获量数据的南海北部短尾大眼鲷可捕资源量评估.中国水产科学, 2024, 31(3): 332-342.
(9)孙钰, 李美霖, 杨永, 方海清, 梁耀威, 李忠炉(通讯作者).阳江核电邻近海域毛虾渔业生物学特征及渔获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海洋渔业. 2024,https://doi.org/10.13233/j.cnki.mar.fish.20240603.001.
(10)何露雪,付东洋(通讯作者),李忠炉(通讯作者),等.南海西北部蓝圆鲹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渔业科学进展, 2023, 44(1): 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