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作者:孔沛球   更新时间:2022-03-10

水产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

2021年6月17日

一、发展基础.......................................................................................................3

1.1建设成效..............................................................................................3

1.2存在问题..............................................................................................9

1.3机遇挑战............................................................................................10

二、发展目标.....................................................................................................11

2.1指导思想............................................................................................10

2.2发展目标............................................................................................11

三、主要任务.....................................................................................................12

3.1本科与研究生教育............................................................................12

3.1师资队伍建设....................................................................................13

3.3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14

3.4国际交流与合作................................................................................16

四、组织保障.....................................................................................................16

4.1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17

4.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融合式党建探索..................................17

4.3改革资源配置管理机制,提高科研平台使用效益..........................17

4.4创新学生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7

4.5创新合作理念,加强国际交流..........................................................17

五、附录:重点建设项目...................................................................................19

六、附表:“十四五”事业建设指标.................................................................23



为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省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教育发展“十四五”有关规划、《广东海洋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学科与专业建设规划》,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水产学院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1.1建设成效

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院师生共同努力,围绕高水平特色学院的奋斗目标,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指标,为“十四五”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照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设指标,经过一个建设期后,指标完成情况见表1。

表1“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建设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


指标内容

规划目标

完成指标

人才培养

学生规模

本科生(人)

796

1577

硕士研究生(人)

210

246

博士研究生(人)

6

14

留学生(人)

10

11

本科教育

省级以上优质专业(个)

0

2

省级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课程(本科、研究生)(门)

12

15

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个)

1

1

省级以上示范教学中心(个)

1

1

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个)

0

1

省级协同育人平台(个)

0

1

省级教学教改项目(项)

1

3

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项(项)

16

79

学科与研究生教育

省级高水平建设项目(个)

1

1

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项)

0

3

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门)

3

6

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个)

1

3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查率(%)

100

100

研究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人数(出境超过3个月)

1

15

师资队伍

国家级人才

2

0

珠江学者

2

1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1

4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2

6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3

4

省级教学团队(本科、研究生)

4

4

生师比(最佳比例:硕士3.6)

3.27

3.25

在校硕士生数

180

188

硕士生导师数

55

64

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

97

102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总数

90

84

科学研究

国家级科研平台(个)

1

0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1

1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个)

4

3

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项)

2

0

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

2

5

通过鉴定的新品种审定、新药证书总数(个)

2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项)

12

26

国家级科研项目总数(项)

20

40

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总额(万)

1600

2687

被SCIE(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学术论文,且该期刊属于当年JCR期刊大类分区1区和2区的论文(篇)

20

50

被SCIE(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学术论文,且该期刊属于当年JCR期刊大类分区3区和4区的论文(篇)

60

70

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总数(件)

20

38

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数(件)

16

27

国际办学

与合作

联合培养学生(学位互联互授和学分互认)(人)

0

0

专业实习、短期学习交流学生人数(人)

0

4

(1)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强化。严格执行学院党委会议制度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不断强化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学院正确办学方向和发展方向。

(2)党的建设卓有成效。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八大和十九大以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意识形态“六项责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得到新提升。积极推进融合式党建探索,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促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18年以来,海渔系教工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分别入选全国、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0年学院党委入选第三批全省“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018年海渔系教工党支部颜云榕工作室获批广东省首批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海渔系教工党支部被评为湛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3)学院凝聚力不断增强。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倡导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精神,号召广大干部教师自觉做团结的模范,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注重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领带动全院师生积极参加校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团结协作,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积极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学术行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院教职工在教学科研、歌咏比赛、校运会、各类球赛等取得了好成绩,展示出团结拼搏奋进的良好精神风貌。

(4)学科与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水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第六位(B-),2017年入选广东省一级学科攀峰重点学科,2018年入选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020年7月以本学科为主要依托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以本学科为主要依托的兽医学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排位提升至101-150)。2019年水产养殖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5)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获批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金课)1门,主编教材9部;获得广东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水产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协同育人平台。“十三五”期间共招收本科生1577名;本科生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专业比赛获得奖励130多项;本科毕业生考研报考率从2015年的15%上升到2020年的61%,升学率从2015年的6.4%上升到2020的35.2%。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46人,博士生14人,毕业硕士研究生148人,博士研究生9人;招收留学生11人;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01篇,其中SCI收录111篇,2名留学生在国际权威期刊Reviews in Aquaculture(IF=7.14)发表综述;15人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人获得广东省优秀学生(研究生阶段),获全国农林高校研究生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第一届全国研究生“渔菁英”挑战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6)师资力量不断增强。通过引进与培育相结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素质与结构。“十三五”期间,学院新增博士学位教师16人,目前全院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共102人,其中正高职称39人,副高职称33人,具博士学位84人,43人具有境外学习经历;具有博导资格30人,硕导资格64人。

(7)科研平台逐步完善。新增广东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中心5个与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个,获批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1个,参与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深度参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建设,负责海洋生物中心与大数据中心建设。

(8)科研成果再创佳绩。2016年以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269项,其中国家级29项,到账经费8697万元;申请专利118项(发明专利87项、实用新型31项),授权专利102项(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38项);发表论文605篇,其中SCI收录253篇;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通过农业部审定。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5项。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开展了南海区主要海水鱼类、对虾、贝类种质创制,培育了通过农业部认定的南美白对虾“兴海1号”品种;研发了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集成生态养殖模式、高效配合饲料、病害防控与疫苗技术。累计培育石斑鱼种苗450万尾、卵形鲳鲹1000万尾、多鳞鱚66万尾,推广网箱养殖40万立方米,形成产业链产值20亿元;累计生产石斑鱼高效环保饲料8.47万吨,新增产值11亿元;累计珍珠养殖面积84.22万亩,产值158.22亿元;开展技术培训60余场,培训学员约4500余人次。开展大型放流活动40余次。放流鱼苗2500多万尾,贝苗1600多万粒,虾苗4亿多尾;创新南海深远海金枪鱼等大洋资源探捕与可持续开发新技术并应用,产值3.1亿元,带动深远海渔业新增产值30.2亿元。2016年以来,为主管部门提供咨询报告30份,被外交部与农业农村部采纳。

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学院先后与东卡罗莱纳大学(美国)、奥本大学(美国)、迪肯大学(澳大利亚)、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20余所(国)境外高校建立长期学术合作与交流,开展研究生短期交流,2016年以来共派出19名研究生与2名本科生赴东卡罗莱纳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交流学习。

1.2存在问题

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学科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缺乏在国内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需要加强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的学科团队整体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主持国家与省重大项目数量偏少,学科团队优势未充分显现。

现代学院制度有待完善,学院综合改革进程偏慢。校院两级的职责比较模糊,权责不够统一,学校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不足。

人事管理机制单一,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现有评价体系不能有效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3机遇挑战

(1)面临的机遇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着力打造“向海经济”,国家与地方政府增加了高等教育投入,给涉海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加快建设,湛江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与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广东省与湛江市“十四五”期间加快现代农业与食品、高端装备制造与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水产学科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建成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为实现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本学科被遴选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学校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规划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机会。《广东海洋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广东海洋大学“十四五”学科与专业建设规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水产学科为高峰学科,“到2025年,水产、海洋学科主要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水产学科整体进入国内一流,全校学科海洋特色化体系优势明显。”

(2)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所地处粤西的省属高校,获得博士学位授权时间仅7年。虽然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总体而言,整体实力不足,社会影响力有限。学校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的相对不足、地理位置缺乏优势,使得在引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吸引优秀生源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影响并制约了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发展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立足广东,面向南海,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发展策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学院学科地位、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力争在未来五年学院整体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2.2发展目标

围绕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国内一流的学科、智库、培训平台,解决产业关键问题,强化学科专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全面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成效,进一步优化本科生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师资队伍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在主要学科方向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团队涌现的良好态势;基础研究稳步发展,应用研究取得突破,服务地方能力大幅提升,科研经费快速增长,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重大突破;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研究型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和国际化办学能力得到提升。

三、主要任务

3.1本科与研究生教育

(1)推进一流本科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回归,以人为本”。加快推进新农科内涵建设,建立以水产养殖产业为依托的省级及以上现代产业学院,结合产业链、教育链的发展不断深化本科人才链、培养链的改革;全力推进水产养殖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完成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三级认证工作;打造一流课程,培育省级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建成省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2门以上;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承担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10项;借力“全国首批样板党支部和双带头人工作室”,加快推进水产类“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和双语教学,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及以上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及三全育人;建成省部级以上虚拟仿真项目2项,继续实施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推进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积极组织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水族造景、“互联网+”、“挑战杯”大赛,每年获得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共40人次;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校地合作与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凝练培育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1项以上。

继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和“六堂课”教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培养体系,推进国际化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加大本科生、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积极向学校申请增加外省招生指标,提高生源质量及留学生数量;加快推进本科生拔尖创新型现代水产人才培养模式(卓越班、企业班)实施,探索实行“本-硕”“硕-博”“本-硕-博”贯通模式培养,本科专业班级实行企业班主任和校外导师聘任制。

(2)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完善研究生导师评价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完善导师遴选与招生管理办法,实行以绩效为基础的招生资格审核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科教融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基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培养研究生;完善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依托行业企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新增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2个。

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高标准的建设“研谈水产”研究生学术论坛,打造研究生一流课程,培育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门)5门,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2-3部,承担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项)省部级教学项目10项;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建设,实施督导检查制度;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健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学位论文抽检过程中通过率100%;申报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项。

3.2师资队伍建设

(1)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

围绕学科发展需求,借助学校即将实施的双轨制激励机制、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的发展机遇,加大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抓好创新团队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引进国家级人才1-2名,引育省级以上人才3人;创新引进人才模式,按照合同制方式引进8-10名青年博士,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7%。“十四五期间”续聘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或站长)4人。

基于学校实施的“南海学者计划”培育高水平学术(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积极推动青年教师出国/出境访学,提升青年教师科教业务水平;加强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培育创建工作,在建设校级教学或科研创新团队的基础上,新增2个省级以上教学团队与1个省级以上科研团队;不断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教师队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7%,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保证师资队伍建设核心指标的有效提升。

(2)师德师风建设

深入贯彻《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与《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精神,建立与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加强典型宣传引领,弘扬高尚师德,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

3.3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1)学科建设

在新一轮轮学科评估争取为B档,排名进入前五名,进一步缩小与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等院校的水产学科差距;动植物学ESI保持1%。

(2)科学研究

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加强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与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培育工作;积极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做好国家与省级重大及重点项目;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35-40项,新增省级科研项目90-10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50篇以上,其中SCI收录论文120篇左右;通过农业部审定品种2个;凝练南海经济动植物遗传育种、养殖模式与渔业资源等方向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争取申报国家级奖励1项。

(3)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科研平台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建设现有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积极开展新的国家和省部级平台申报工作,整合资源申报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技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教学科研支撑平台,新增省级科研平台2个;深度参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的建设;大力推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工作站平台申报。

(4)社会服务

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教授或博士技术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增加教师服务乡村能力;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实现自主成果转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以技术入股、知识分红等模式进行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成果技术产业化。

3.4国际交流合作

(1)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

加强国际化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落实“外籍教师聘任计划”,完善海外讲座教授、兼职特聘教授和流动岗位教师聘任制度,大幅度改善学缘结构;引进优质境外双语或全英教学教学模式,建立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50场次以上。

(3)促进国际化交流访学

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分期分批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境)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访学研修、科研合作,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准;拓宽学生出国(境)学习、深造和交流的渠道,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提升留学生比例,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

(3)建立国际化联合科研平台

积极利用国家的各项政策和海内外各种资源,特别要抢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加强科研与人才培育合作,申报1个联合实验室和共建实验室等国际化科研平台,建立实体支撑的多元化的合作组织与机构,实现长效性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合作机制。

四、组织保障

4.1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

把牢办学治院政治方向,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切实履行学院党委对学院事业发展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学院党委会议制度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学院重大安排部署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4.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融合式党建探索

进一步优化支部设置,按照有利于推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原则,积极探索在科研团队中建立党支部;加强学院党委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工作,抓好党员示范岗创建工作,推进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和“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学院党委做到“五个到位”、基层党支部做到“七个有力”,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4.3改革资源配置管理机制,提高科研平台使用效益

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和管理信息化平台,学院各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最大程度地提高实验室大型仪器利用率。完善实验室对外开放机制,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加强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逐步建立公共资源“分类定额、二级管理、动态调整、有偿使用”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对各类办学资源占用补偿机制进行改革,逐步推进房屋场所使用与修缮以及水电消耗的各方分摊机制与奖惩机制改革。

4.4创新学生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建设国际化的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体系。积极利用国家的各项政策和海内外各种资源,特别要抢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提升留学生的比例。实施“外籍教师聘任计划”,完善海外讲座教授、兼职特聘教授和流动岗位教师聘任制度,丰富教师队伍组成,大幅度改善学缘结构。建立学生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4.5创新合作理念,加强国际交流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地方高校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可以充分引进优质国际教育人才及资源、借鉴先进教育及管理理念和经验,促进自身水平提高,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综合办学实力。

 

五、附录:重点建设项目

项目1推动科产教深度融合,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搭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新平台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新农科建设新理念和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新举措,本项目立足广东,面向南海,以水产优势学科依托,整合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我校新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水产养殖“三类型”人才一体化培养;充分优化整合学科链、专业链,打造全产业链的高水平新型水产人才培养链,无缝对接水产养殖、捕捞、精深加工、电子商务、冷链物流、文化教育等全产业链,助力渔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传统专业升级,构建对接“三类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对标广东渔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新型水产人才培养,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渔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建设内容:

(1)优化专业结构,对标国家与地区重大需求,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以新农科人才培养要求为依据,重设并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适应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着眼于新农科教育的五类“金课”;探索建立以教授领衔,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的实践教学团队,营造个性化教学环境,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为培养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水产人才提供师资保障;建立健全对接广东渔业产业升级的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瞄准渔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时跟踪、动态调整,实现满足广东渔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三型”人才一体化培养

借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等,组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科研创新平台”多元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以水产养殖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专业竞赛为载体,构建“教学-实训-科研-竞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3)整合资源,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链,无缝对接水产业全产业链

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等模块化课程体系,兼顾学生个性化与创新发展;形成包含电子商务类、文化创意类、软件技术类和物联网技术类等拓展课程群;开展与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创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三维教学体系的分维优化和三维耦合优化。

(4)坚持“走出去”战略,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

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渠道,开发境外学习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出国学习机会;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访学,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增设海(境)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建立与国外相应院校相匹配或可衔接的教学管理制度、质量评价方法等,促进教育国际化。

二、预期目标

(1)形成全产业链人才需求调研报告1份,为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提供数据依据;契合新农科人才培养需求,完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1套;汇编典型案例分析报告1份,水产类人才的招生、就业提供咨询。

(2)新建省级及以上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基地1-2个,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平台;形成基于全产业链的水产养殖“三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并向校内外进行推广应用;集成产业学院建设与实践相关成果,申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项目2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围绕制约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产品品质下降、食用安全难以保证、养殖环境污染、近海捕捞过度、养殖模式落后等共性关键问题,利用先进、科学合理的技术或手段,获得“安全、质优、量多”的水产品,达到最佳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建设内容

(1)水生经济动植物遗传育种与种苗繁育,包括海水鱼、对虾、贝类(含珍珠贝)、藻类等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经济性状遗传基础与调控机理、种质创新技术(如分子育种技术以及多性状复合选育与强优势杂交育种)与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

(2)水生经济动物健康养殖技术,包括生态环保型养殖模式、深远海网箱养殖、高效无公害饲料开发、病害发生与免疫防治、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平台及智慧渔业平台的构建与示范。

(3)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包括海洋牧场建设、南海渔业资源增殖与修复、渔业海洋学与渔情预报、渔具渔法与捕捞技术等。

二、预期目标

(1)构建现代育种技术与种苗培育体系;研发保障水产品和环境生态安全的养殖模式;创建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修复效果评估模型,建立渔业资源预报技术;突破制约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南海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引进1-2名国家级人才,建设6个省级科研团队,争取申报1个国家级科研团队;建设广东省实验室与广东省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争取申报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凝练南海主要养殖种类的育种技术、养殖模式以及渔业资源等方面的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争取突破国家级奖励。

六、附表:“十四五”事业主要建设指标

类别

指标

发展

基础

规划建设目标(新增)

2025年末数值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人才培养

学生规模

本科生(人)

424

0

0

0

0

0

424

留学生(人)

11

0

1

2

3

4

15

在校硕士生与

博士生(人)

300

10

20

30

40

100

400

本科教育

省级以上一流课程(门)

6

0

1

0

1

1

9

省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门)

1

0

1

0

1

1

4

省级以上规划教材(部)

2

0

1

0

1

0

4

省级以上教学团队(个)

5

0

0

1

0

0

6

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位)

4

0

0

1

0

0

5

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个)

1

0

0

1

0

0

2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项)

3

0

0

0

0

1

4

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

13

0

0

0

0

0

13

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人次)

79

0

0

0

0

0

30

研究生教育

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项)

2

1

1

1

1

1

7

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门)

1

0

1

1

1

1

5

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个)

3

0

1

0

0

1

5

硕士学位论文

质量抽查(%)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研究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人数(出境超过3个月)

0

1

2

2

2

2

9

师资

队伍

专任教师规模(人)

94

2

2

2

2

2

104

博士占教师比例(%)

85

86

86

86

87

87

87

国家级/省级人才

1/7

0/1

0

0/1

0

1/1

1/10

省级科研团队

5

0

1

0

0

0

6

珠江学者

0

1

0

1

0

0

2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位)

4

0

0

0

0

0

4

硕士生导师数

64

2

2

2

2

2

74

学科和专业

学科建设

ESI前1%学科(个)

1

0

0

0

0

0

1

省高水平建设学科(个)

1

0

0

0

0

0

1

省级重点学科(个)

1

0

0

0

0

0

1

专业认证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个)

1

1

0

0

0

0

2

省级一流专业(个)

2

0

0

0

0

0

2

通过三级专业认证(个)

0

0

0

1

1

0

2

科学

研究

国家级项目(项)

11

0

0

0

0

0

35-40

省级项目(项)

18

0

0

2

2

2

96

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个)

12

0

0

0

0

1

13

SCI等三大索引论文(篇)

98

7

12

12

17

22

560

获得授权国家

发明专利(件)

15

0

1

1

1

2

80

通过鉴定的新品种审定、新药证书总数

0

0

1

0

1

0

2

省部级科研奖励

1

1

1

1

1

1

5

国际交流与合作

联合培养学生(学位互联互授和学分互认)(人)

0

0

0

0

1

2

3

专业实习、短期学习交流学生人数(人)

0

1

2

3

5

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