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研究 - 社会服务 - 水产学科社会服务案例

水产学科社会服务案例
作者: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更新时间:2016-09

案例一

安全环保高效饲料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

 

以“节源、环保、安全、高效”为目标,开展水产动物营养安全与饲料提质增效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广东成为全国水产饲料第一大省作出贡献。

⒈ 服务社会的方法与途径

⑴ 建立政产学研联盟,服务重点龙头企业

采取“学校布点(重点产业集群)、学院定点(联系主要地、市、区)、科研团队建点(对接重点骨干企业)”的联动发展模式,建立若干政产学研联盟。在此架构下,本团队与位于广东湛江市的龙头企业——广东恒兴股份、广东粤海饲料集团,位于深圳市的澳华农牧集团,位于广西玉林市的鑫坚种养集团等保持深入合作。

⑵ 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攻关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组建的“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于2014年获批为首批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为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联合攻关搭建了重要平台。

以项目为纽带,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企业委托项目、成果转让等方式与企业合作,解决企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⑷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企业提供咨询与培训服务

充分发挥团队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为行业产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

⒉ 服务的行业与地域范围

服务的行业:水产养殖业,具体为水产饲料产业;地域范围:主要区域为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4省区,同时辐射到全国15个以上的省市区。

⒊ 取得得主要成果与贡献

近4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专项等课题12项,经费1500万元;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源期刊收录22篇;参编或参译教材著作3部;发明专利13件,其中5件专利已成功转让。

构建了斑节对虾、凡纳滨及日本囊对虾、军曹鱼、石斑鱼、卵形鲳鲹等主养品种营养需求数据库,研发对养殖产量、风味、产品安全、环境安全具有多元效应的高效配合饲料,实现营养的精准化调控。“凡纳滨对虾、石斑鱼、军曹鱼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及高效饲料开发”系列成果在粤海饲料集团、通威股份公司、恒兴股份公司等知名水产饲料企业推广后新增产值17.8亿元、新增利税2.71亿元、增加就业2800人;“海洋经济动物免疫增强剂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推广后新增产值54.7亿元、新增利税5.76亿元、增收节支2.7亿元。

案例二

海水鱼优质种苗繁育、养殖技术创新与推广

以石斑鱼、卵形鲳鲹、罗非鱼等南方主导养殖鱼类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苗种规模化繁育、病害防控、健康养殖技术研究,推进南海区鱼类养殖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⒈ 服务社会的方法与途径

⑴ 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推进产学研协同

2012年4月协同国内9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了国家级“南海区海水种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2年3月,协同广东省内12家单位,组建了“广东罗非鱼(茂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示范与推广。

⑵ 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与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广东省港澳流动渔民工作办公室等部门合作,举办了七届香港渔民培训班;与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湛江市农业经济管理干部学校等单位合作,为广东、广西各级海洋渔业主管部门、渔民开展技术培训。

⑶ 研究产业布局规划,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开展了海南后水湾与阳江大镬岛深水网箱养殖基地环境容纳量的研究;编制了《广东省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布局规划》,以及湛江、中山、阳江、东莞等地市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⒉ 服务行业与地域范围

服务行业:水产养殖业,特别是海水鱼养殖产业;地域范围: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南方4省区。

⒊ 取得主要成果与实质性贡献

创新了亲鱼可控产卵、新型鱼类孵化器、无底质池塘清水布苗、养殖废水饵料培养、育苗期限饵水质调控、育苗水体有机物自分解去除等海水鱼人工育苗6大核心技术,建立了优质海水鱼种苗规模化繁育新技术体系,实现了褐点石斑鱼、珍珠龙趸、卵形鲳鲹等名贵海水鱼类种苗的规模化繁育,突破了产业技术瓶颈;研发出一种针对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联合疫苗和一种适用于罗非鱼养殖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方;开展了罗非鱼低温胁迫生理响应机制研究、越冬设施工程力学优化与性能验证,建立了一套亚热带罗非鱼安全越冬的抗寒减灾技术体系。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课题50余项,经费3000余万元;发表论文153篇,其中SCI源期刊收录32篇;获省级奖励1项。

生产大规格石斑鱼种苗161.98万尾、卵形鲳鲹559.36万尾,推广网箱养殖12万立方米,形成产业链产值4.5亿元,带动就业1800人;开展技术培训25场,培训学员约2000人次;为政府编制相关产业发展规划5部,支持政府科学决策。

案例三

珍珠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以我国南海特有的珍珠贝为研究对象,开展珍珠贝基础生物学、遗传育种、养殖育珠、珍珠加工与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⒈ 服务社会方法与途径

⑴ 研发产业关键技术,引领产业换代升级

培育了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养殖新品种,集成养殖新模式与育珠新技术,建立了马氏珠母贝优质珍珠生产技术体系;突破了大珠母贝海区养成期间低成活率的技术瓶颈,养成并培育出优质大珠母贝珍珠;攻克了河蚌内脏囊植核部位的精准定位技术,规模化养殖大规格正圆淡水珍珠;研发了珍珠预前处理、漂白、染色和抛光工艺,形成珍珠高值化加工和质量无损检测技术体系。

⑵   建立产业研合作联盟,搭建科技平台

与广东绍河珍珠公司、三亚海润珠宝有限公司等品牌企业建立了合作联盟,组建了“广东省珍珠养殖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了一个集珍珠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研究平台。

⑶   加快成果推广应用,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在全国珍珠主产区先后创办10余个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开设培训班对生产单位和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创办珍珠养殖与加工技术网站,开展网络宣传,为我国珍珠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技术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⒉   服务行业与地域范围

主要服务于珍珠贝养殖行业和珍珠加工行业。海水珍珠生产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海南3省区;淡水珍珠生产则主要应用于江西、湖南、安徽与浙江等省。

⒊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近4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农业产业体系等科研项目20余项,经费2500万元;发表论文55篇(SCI收录17篇);授权发明专利13件;编写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8项;培育的国家新品种“海选1号”已超过20%的市场份额;“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河蚌有核珍珠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别获得2012年、2014年广东省科技一等奖。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带动上万家珠农直接参与珍珠产业的振兴,生产优质珍珠达160吨,新增原珠产值30亿元,加工增值65亿元以上。

案例四

南海深远海渔业资源开发与海洋维权

以开发南海深远海渔业资源、服务现代渔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渔业信息化、渔业资源开发新技术等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做出了显著贡献。

⒈ 服务社会方法与途径

⑴ 关键共性技术应用示范,引领南海渔业转型升级

围绕渔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了渔船生产信息采集与分析、深海渔业资源大面积同步评估、大洋性渔业资源高效开发等深海开发瓶颈,并成功应用于远洋渔业,打破国际技术垄断。

⑵ 提供科技数据咨询报告,服务渔业管理海洋战略

为外交部边海司、农业部渔业与渔政管理局、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及中国海警局渔业执法处等部委提供南海渔业调查及基于北斗系统的实时数据,提交了28部专项报告,并为南海三省区渔业主管部门提供渔业政策咨询与管理建议。

⑶ 主办学术会议培训讲座,推动学术发展成果转化

主办南海渔业研讨会(联合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可持续的海洋渔业国际高端论坛、海峡两岸鱼类分类与生物多样性等学术会议,并为南海三省区渔业主管部门、香港渔农署开展南沙渔业及深海捕捞技术培训共29场次、3000多人次。

⒉ 服务行业与地域范围

⑴ 服务行业:海洋捕捞业、远洋渔业;外交部边海司、农业部渔业与渔政管理局、中国海警局渔业执法处等部委及地方政府渔业主管部门。

⑵ 地域范围: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及香港、中西太平洋及西非渔业。

⒊ 取得成果与实质贡献

近四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等50多项,经费40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2篇(16篇SCI收录),出版专著6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和软件著作权6件。

成果带动南海深远海金枪鱼、鸢乌贼渔业资源开发,促进南沙海域渔业常态化生产,近四年累计带动广东顺欣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与北斗星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新增产值4.2亿元、利润0.8亿元,创税310万元,引导南海三省区新增产量73.1万吨、新增产值57.3亿元,利润12.0亿元。